做七一般由女婿主持。在浙江一带,主持”做七”各有不同。杭州地区女婿来操办”五七”而在临安和宁波等地方,则由女婿做”六七”。 在”五七”的前一夜,很多地方都流行搭”望乡台”。传说,死者只到那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就会在阴间里登上”望乡台”眺望阳间的家室,会见亲友。杭州人习惯在台上放置一件死者的衣衫,上面罩把伞。而苏州一带的地方,在这一天的五更时分,子女们打开大门向西连续大喊三声:”某某回来吧!”然后向灵前痛哭,同时端上事先准备好的酒菜,设奠祭祀,叫做”五更夜饭”,这个仪式就是”喊五更”。天亮之后,丧家就请店事先用花纸扎一座住宅,门窗、厅堂、庭栏、井灶等十分齐全,给人观赏之后,用火烧尽,据说这样可以使死者在阴间有房可住,这叫做”化库”。现在则把纸糊的家电焚化给死人,好让死者在阴间也过上”现代化” 的生活。到了四十九天,便要做”断七”。断七过后就出了孝期,丧家都很看重。亲朋好友参加”断七”礼仪活动。”断七”这一天,请道士和尚来做道场,美其名曰”保太平”。因为这一次则是为活人祈祷。念经拜忏之后子女们便脱下丧服,换上常服。
按照古代的丧俗,灵柩最少要停三天以上。据说是希望死者还能复生。三天还不能复活,希望就彻底破灭了。实际上停柩的时间长,是由于当时丧礼繁缛复杂,尤其是天子诸侯,需要浩大的陵墓和大量随葬品,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另外,父母死后应该合葬。父死不知母墓,母死不知父墓,都要把死者暂时殡起来,等找到父墓或母墓时再进行合葬。这样灵柩停放的时间就很难说了。
近代以后,灵柩一般都在”终七”以后入葬。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佛教认为,除罪大恶极的立即下地狱,善功极多的人立即升天,灵魂一般并不能够马上转生。没有转生的亡灵不是鬼,是在死后至转生过程中的一种身体,等待转生机缘的成熟。所以,人死之后七个七期中,孝属或亲友如果能请僧人来为他做些佛事,亡者即可因此而投生到更好的去处。所以,佛教主张超度亡灵最好是在七七期中。如果过了七七期之后,亡灵托生的类别已成定案,再做佛事,就只能增加他的福分,却不能改变他已托生的类别了。如果一个人,生前作恶很多,注定来生要托生畜类,当他死后的七七期中,如果有孝属亲友为他大做佛事,使他听到出家人诵经,当下忏悔,立意向善,他就可以免去做畜牲,而重生为人了。而道家也认为超度度亡灵最好是在他”七魄”没有散尽之前。
“做七”期间的具体礼仪繁多,各地有各地的做法。在广州一带,旧丧俗中的第五个七天,必须由外嫁女回来,这一天的费用完全由外嫁女负担,如果死者没有外嫁女,就由外嫁的侄女或侄孙女来做。人死后的第一个七天、第三个七天和第七个七天,叫做”大七”。在这一天祭奠中有”走七”的习俗,就是说在这一天的祭奠中,外嫁女儿和媳妇们,每人各自提一只灯笼,在规定的仪式中飞也似地赛跑,争取第一个跑回家,俗称”争英雄”,认为这样死者灵魂能庇佑降福。因为人们认为人虽然死了,但灵魂仍然和活人一样有情感。
做七一般由女婿主持。在浙江一带,主持”做七”各有不同。杭州地区女婿来操办”五七”而在临安和宁波等地方,则由女婿做”六七”。 在”五七”的前一夜,很多地方都流行搭”望乡台”。传说,死者只到那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就会在阴间里登上”望乡台”眺望阳间的家室,会见亲友。杭州人习惯在台上放置一件死者的衣衫,上面罩把伞。而苏州一带的地方,在这一天的五更时分,子女们打开大门向西连续大喊三声:”某某回来吧!”然后向灵前痛哭,同时端上事先准备好的酒菜,设奠祭祀,叫做”五更夜饭”,这个仪式就是”喊五更”。天亮之后,丧家就请店事先用花纸扎一座住宅,门窗、厅堂、庭栏、井灶等十分齐全,给人观赏之后,用火烧尽,据说这样可以使死者在阴间有房可住,这叫做”化库”。现在则把纸糊的家电焚化给死人,好让死者在阴间也过上”现代化” 的生活。到了四十九天,便要做”断七”。断七过后就出了孝期,丧家都很看重。亲朋好友参加”断七”礼仪活动。”断七”这一天,请道士和尚来做道场,美其名曰”保太平”。因为这一次则是为活人祈祷。念经拜忏之后子女们便脱下丧服,换上常服。
在中国南方一些民族中,”做七”期间还有一种”娱尸”的习俗。土家族在留置灵柩期间,每十二天举行一次隆重的守灵仪式,本村和外村的青年男女聚集在丧家的房屋后,吹拉弹唱,跳丧舞,借以谈情说爱,选择对象。跳丧舞,又叫做”散忧祸”、”打丧鼓”,它是土家族祖先巴人早在两千多年多年以前发明的一种民族舞蹈,后来土家族的子女们就一代一代地把跳丧舞传承了下来,流传至今。人死以后,尤其是长辈百年归天以后的第一个晚上,丧家就开始了这种跳丧舞的活动。被请的歌师傅一人击鼓领唱,还有两人帮和,边歌边舞,围着棺材一跳就是几个通宵。跳丧舞是要给死者家属减轻悲痛,解除忧闷,以达到哀而不悲,伤而不痛的目的。
作者归档:合肥殡仪馆
孝服及摆倒头饭
孝服及摆倒头饭
一、孝服
丧主丧期中应穿的衣服及所戴的孝,统称孝服。
首先,孝男孝女要戴上孝,不分民族,不可乱戴,孝服如下:
三皇五帝到如今,人留后世草留根,人留后世防备老,草留老根等来春。
神农尝药留百草,孝天传孝感后人,孝服当为月日色,中间起赤戴与孙。
男左女右一数差,夫妻双归数二分,后生若有戴齐孝,此为重丧埋病瘟。
注:日白,月黑。如戴孝之人是儿女辈的用黑纱四寸宽,围住胳膊,用线缝上或用别针别上。如是孙子辈的则在中间加逢一块红布,此为亡者已见到隔代人,为喜丧之故。不论扎腰的还是戴的孝,一律分亡男戴左,亡女戴右。
父母去世一个,孝的尺寸要差一公分,父母双归入地时孝要差两公分,绝不可戴齐孝,为犯重丧埋下隐患是也。
二、倒头饭等灵前用品
香烛果品忌亡魂,五谷粮囤与丧盆,五帝留下倒头饭,上安三才柱三根。
中间那根最有用,用它开光度亡人,转轮留下金丝带,绊住亡人去游阴。
饭丹干粮手里攥,二郎鞭子一手拎,如来五行山一座,放在碟中压尸魂。
五闰留下岁头纸,财神留下压口金,燃灯古佛留灯盏,三教清香灵前焚。
刘海留钱来买路,柏鉴留下亡命牌,灵前金盆鲁班做,里边装的金和银。
孝子灵前把盆碎,留给后人来生存。
供品:(馒头是大供,必摆的)父母中如一人去世,供碟要摆单,如两位老人都已辞世,供碟要摆双,无论何种情况,碟里的供品都要摆单。
倒头饭:上缠三根缠上棉花的筷子(寓意就是阳世间的饭吃到头了)。
香炉碗:上三炷香,香火不能断。
长明灯:俗称“照尸灯”(用棉花芯蘸豆油放在碟子里),寓意为逝者照路。
丧盆:寓意是吉祥盆,还用来告诉亡魂到了奈何桥不要喝盆里的孟婆汤。
照尸灯:要分男左女右,摆放在供桌的边上,其他供品可随意。供桌上的倒头饭和照尸灯不能乱放,头上的照尸妨长子,右边的倒头女遭殃,倒头饭要放在头顶上,照尸灯应放在供桌的左边上。
亡命牌:应放在灵头的中央方。
为什么会挑选殡葬业?
为什么会挑选殡葬业?这一定是很多人猎奇的问题。午休的时分,沈文博共享了他的阅历。“小时分家里有三位白叟相继走了,不是他们在外地,就是我在中考不能赶回去。没能见成最终一面,抱憾终身。”高考填志愿的时分,沈文博偶尔看见殡葬专业,眼睛俄然一亮,决议报考北京社会办理职业学院。爸爸妈妈也曾对立,但终拗不过他的性质。“我知道这是冷门,可我不想让他人也和我相同。”
沈文博专心想要学成,可直到结业实习,他才真实感触到了职业的应战。2010年夏,他在石家庄殡仪馆学徒,这日师父被一个县城殡仪馆请去,处理一具高腐遗体,沈文博打下手。那是一位被土方卡车碾轧的老太太,头和大半个身子被碾平,他们的作业是把含糊的血肉康复如初。师父其时年近五十,从业二三十年了。进化装间前,他换上全身防护服,和逝者家族允许致意。沈文博也跟着点允许,但心里直发怵。
这是他碰触的榜首具遗体。一推开门,浓烈的铁锈味扑面而来,那是血液中铁离子的滋味,腥得刺鼻。化装间不足10平方米,一座水泥台,一根水龙头,仅此而已。遗体从事故现场原样拉来,肉泥里混着沙土和树叶。他躲在师父死后,不敢往前凑。“校园里学过怎么做,但都是在书本上,我从没动过手。那一片刻我什么都不想了,就想赶忙弄完,不敢想。”
修正遗体首要剥离衣物、洗去尘埃和血迹;再把碾碎的骨渣挑出来,依照人体骨架和肌肉结构填充塑胶泥和棉花;接着用粗针把包在衣服里的大块皮肤缝合;然后用细针修补小处的皮肤破损;最终化装。“要有正面照、旁边面照,颧骨凹凸、脸盘巨细,这样才一望而知。”面庞修正就像雕塑,需要家族供给逝者生前相片。“让逝者完好上路”有两重意义,既要遗容完好,又要尽可能原装,用遗体自身的安排复原容貌。
师父缝眼皮和嘴唇,再带沈文博缝头皮。屋里没有空调,汗水全沤在作业服里。干了4个小时,沈文博有点疲乏。“今后上班干事,越到最终越要详尽。”师父察觉到了,吩咐他一句,却眼球都不错一下。
整容结束,师徒二人鞠身退到一边。十里八村的乡亲都来参与告别仪式,不知情的还认为白叟的脸仅仅蹭破了皮;知情的几个至亲看过,没人说师父整得不像。至此沈文博明白,身为外人看了都不忍,家人又怎能接受那样的遗容。“为了一个家庭心安,再难也要冲上去,我师父真是好样的!”2011年沈文博顺利结业,进入东郊殡仪馆作业,跟了新师父。
豫剧大师常香玉葬于嵩山脚下
2004年6月1日,豫剧常派创始人、豫剧六大名旦之一的常香玉,在河南省公民医院因病去世,享年82岁,她被安葬于嵩山脚下的登封连天公墓。常香玉终身信奉“戏比天大,艺无止境”,2009年被评为“100位新我国建立以来感动我国人物”。
豫剧大师常香玉葬于嵩山脚下,她生前告知凶事从简,实施树葬
常香玉,原名“张妙玲”、“张馨珊”,1923年9月15日出生于河南省巩义市。她9岁开端随父学戏,后拜翟燕身、周海水为师。10岁登台献唱,13岁在开封小有名气。
1948年春,她在西安兴办“香玉剧校”。她的唱腔字正腔圆,以情带声。在表达人物内涵的思维感情上,细致入微,一人一貌,栩栩如生,代表作有《花木兰》《拷红》《断桥》《大祭桩》《红灯记》等。
抗日战争时期,常香玉举行义演,在宝鸡、西安广设粥棚,赈济因黄河众多流落陕西的难民。抗美援朝战争迸发后,常香玉率剧社为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在全国巡回表演。1953年4月,她随赴朝慰劳团到朝鲜进行慰劳表演。
1956年3月4日,河南豫剧院建立,常香玉任院长。1959年,党中央第2次郑州会议召开,常香玉为大会表演了豫剧《破洪州》。同年5月4日,参加我国共产党。
她是第一、二、三、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我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等职。
常香玉,是豫剧界的一代宗师,1989年取得第一届“我国金唱片奖”;1994年6月荣获“亚洲最佳演员终身成就艺术奖”;1995年被国务院颁发“全国先进工作者”称谓;2004年7月国务院决议追授常香玉“公民艺术家”荣誉称谓。
常香玉去世后,亲属把她葬于嵩山脚下的登封连天公墓。2005年3月28日,亲属为陈宪章、常香玉配偶举行了骨灰合葬典礼,
常香玉生前曾向子女们告知:“我死今后,刨个坑,栽棵小树,把我的骨灰埋在树底下。树长大了,你们啥时候想妈了,就来树底下,跟妈说说话儿。人们走到这儿,也在树下坐坐,凉爽凉爽。能够在树下竖个小牌儿:‘张馨珊(常香玉原名)在此长逝’。”
常香玉墓和普通老百姓的墓地没有什么区别,坐北向南,这块宽3.2米、高1.2米的石碑,是从登封市和常香玉家园巩义市交界处选来的青色大理石。
常香玉大师生前留下遗言,不搞特别。她的家人考虑一再,决议将其和她老公合葬于此,墓冢简略大方,墓园沉静肃穆。
常香玉新居坐落于看巩义河洛镇董沟村,在香玉去世一周年前夕,补葺一新的常香玉新居对外开放,是郑州市的“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常香玉大师去世今后,当地大众及政府为了思念她,由镇政府出资30万元,常香玉的儿女拿出30万元,对年久失修的新居进行了补葺加固,窑内展现常香玉生平事迹的材料和图片。
白事总理二三事
白事总理,是莱州人对协助人家操办丧事的总管的雅称。男女婚嫁,民间称为红事,丧葬之事称为白事,前来协助办理这两类大事的,称为红事总理(简称“红总理”)、白事总理(简称“白总理”)。能担当此任的,大都是德高望重上了年纪的人,他们公正无私,重情重义,乐于助人,谙通传统礼制,熟悉当地习俗。他们的服务范围,都是一家本当、街里道坊,且是无偿服务,最多只收一点苦主送来的烟酒糕点等礼品。因为,凡有丧事的人家都要戴孝,守礼制,讲避讳,只能在家举哀守灵,不能外出办事,虽有同宗、本族和街坊们前来帮忙,但是群龙无首,必须有一个明白人统一指挥,具体实施,“总理”这个职务,约定俗成,应运而生。
莱州传统的丧葬习俗,包括一整套流程,如报孝、小殓、守灵、报庙、上小庙、上大庙、上堂份、拖盘缠,烧纸人纸马、大殓、封棺、开圹子、垒槽子、扫槽子、起棺、出殡、下葬、筑坟、圆坟等等。富裕人家还把高寿之人的白事当作红事,大操大办:请吹鼓手吹吹打打,请道士、和尚做道场;还搞什么插饯、路祭、“回灵点主”;还要聘请厨师,租赁餐具,大吃大喝;还要租赁孝衣、高照、璎珞、经幡、丧舆子(灵舆);制作或购买高档棺木、明旌、尸盆子(小钵)、纸制品(童男童女、马、轿、车、金银库)等;还要有人收人情账款和主持开销支出等。旧时治办丧事和葬礼,是送别亡人的最后一程,对死者和生者都是最好的告慰,虽然繁礼多仪,虽然有许多迷信的糟粕,但在过去那个年代里,对这些有着古老悠久传承的礼制,没有人敢马马虎虎,莫不虔诚尽礼,郑重以待。所有这些事务,都需要白事总理在几天内来安排调度,指挥实施。所以总理一角,在乡间是很受人信赖和尊敬的。我们村是一个400多户的村子。我记忆中,上世纪40年代,我们村有五六个做白事总理的人,印象深的是村西头的新发、新文两位爷爷和村东头的和春老人。
新发爷爷年过6旬,文质彬彬,举止沉稳,办事细心,说话细声细气,只怕吓着别人,被称为“文总理”。他特别体恤穷困人家,尤其是孤寡老人,一旦这样的人家有亡故之人,他总是第一个到场,召集邻人来料理丧事。缺钱缺物,免不了为难,但新发爷爷总有办法。孤寡老人王老太太去世后,新发爷爷马上带着他的子女们前去帮忙,并带去人情款和一应物品。按照旧俗,红白事的人情是相互来往的,接受人家的人情一定要还人家,而王老太太没有后代来还,这份人情款就算捐赠了。在新发总理的带领和组织下,来帮忙的人也都慷慨解囊,尽心尽力。就这样,王老太太的丧事圆满地办结了。
新文爷爷5旬出头,体格壮实,性格开朗,办事雷厉风行,急性子,说话大嗓门,被称为“武总理”。他给人家当总理的同时,还兼做厨师的活儿,所以更受当事人家的欢迎。有一年,新清老人去世,他去当总理,新清家家境富裕,棺木厚重,时值炎夏,家属为防止死者尸体腐烂,泄露脏水,又在棺底放入一些草木灰和土墼,这样更增加了灵柩的重量。出殡时,新文爷爷全部安排壮实男子来抬灵柩。棺两旁各安排四人手托棺底;前后头各安排一人,前者肩上斜披一根粗苘绳,双手倒握棺底,后者也斜披着贯联前头之苘绳,双手托着棺底。因为棺材整体是前大后小,前头重量大,棺材头又是斜式的,紧紧压在背棺之人的背上,所以背棺之人负重最大,最吃力。新文爷爷安排了最壮实且久经考验的祥兴叔来做背棺之人。当众人抬着灵柩走出家门,经过一段胡同,在下台阶的时候,由于灵柩的下斜,前头重量加大,祥兴叔吃不消了,只见他面部煞白,眼神恍惚,脚下无根,身体有些晃动。新文爷爷眼疾手快,上前一步,扇了祥兴叔一个耳光,大声喊道:“老三(祥兴叔排行第三),打起精神来!后面的人猫下腰!”并双手发力擎住了棺材头。说也奇怪,这一巴掌竟把祥兴叔打清醒了。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灵柩平稳地下了台阶,安全地放在了丧舆子上。这事充分说明了总理的重要和责任之大。据说,事后新文爷爷还向祥兴叔道了歉。此事也被街坊们津津乐道,说他俩都是好样的。
村东南头一富裕人家的姚某人去世了,他的棺材板是柏木的,有一拃厚(约20厘米),本村帮忙的人都不愿意抬,只好高价雇外村人来抬。请和春老人来当总理。和春老人年约5旬,大个子,身体强壮,性情豪爽,说话大嗓门。因为姚家有钱,丧事办得特别隆重豪华。出殡这天,本村和外村的人都来看热闹。姚家居所地势高,灵柩从胡同里抬出来,还要经过一个下坡才能到达街上。只见和春总理手里拿着一根长约1米、碗口粗的木棍,走在前头。人们都很纳闷总理拿着木棍干什么?灵柩进入坡道时,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抬棺的人吃不消了,个个汗流满面,面色苍黄,步履颤抖,棺体晃动起来,围观者都惊呆了,有的妇女吓得捂起了眼睛。和春总理见此情景,镇定从容,立即大声吆喝:“停,停,稳住!稳住!”说话间,他低头弯腰钻到棺材底下,把手中的木棍顶在了棺材底上。“千斤不压立”,这根不起眼的木棍竟然把偌大重量的灵柩顶住了!抬棺的人,可以歇一歇,喘口气了。和春总理从灵柩下出来后,又对抬棺者喊:“伙计们瞪起眼来,加把劲,起———走!”经过短暂休息后的人们,有了精神,抬起灵柩,步调一致地走下崖坡,稳稳地把灵柩放在了丧舆子上。一场虚惊结束了,在场的人也舒了一口气,都为和春总理的临危不乱而喝彩,他的准确预判和指挥经验,被村人传为佳话。
实行火葬,是国人有史以来丧葬习俗的一次重大革命,改掉了许多陋俗,省事、省力、省钱。农业合作化以后,有的村庄以生产队为单位,由队长兼做白事总理,协助本队社员家庭料理丧事,不过有的村庄仍然还由总理来操办,甚至时至今日还是这样。
可喜的是,近几年来,有的村庄创办了红白理事会,建立了村规民约和理事会章程,谁家有了红白事,理事会免费服务,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摒弃了封建迷信、陈规陋习,一改铺张浪费、盲目攀比之风———愿这样的清新之风,成为新时代的主流。
历史上唯一火化的皇帝
溥仪作为封建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皇帝,人们对他总是充满了各种猎奇,乃至他去世后的坟墓也成为我们重视的焦点。古代帝王们的坟墓一个个规模宏大,但溥仪去世时的身份仅仅一般公民,因而墓地的规模天然无法与历代帝王比较,若与一般人比较,溥仪的坟墓仍是相当不错的。
1967年10月17日溥仪在北京去世,享年61岁。溥仪的遗体是火化的,这也是历史上仅有火葬的皇帝。他的骨灰先被存放在八宝山公民公墓骨灰堂,随后1995年的时分在遗孀李淑贤的同意下,迁于清西陵内崇陵(光绪陵)邻近的华龙皇家陵寝,也就是现在所谓的溥仪墓。
其实,在封建时代,皇帝登基后就会为自己挑选百年后的风水宝地,而溥仪也不破例,在他10岁那年,已经有人为他在清西陵的泰东陵邻近挑选了万年吉地。只不过溥仪终身流离失所,身份也从末代皇帝成为一个一般公民,因而几乎不可能入土皇陵。
溥仪死后的安葬事宜都是通过爱新觉罗宗族决议的,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公民,必定不能搞特别,所以通过宗族成员的商定后,最终共同决议将溥仪骨灰存放于八宝山公民骨灰堂。就这样溥仪的骨灰从1967年到1995年在八宝山存放了28年。
直到1995年,一位运营华龙皇家陵寝的商人找到了溥仪妻子李淑贤,表明想让溥仪的骨灰安葬于清西陵内的华龙皇家陵寝。没想到李淑贤欣然同意了,溥仪的骨灰就这样顺畅入葬于光绪陵邻近的皇家陵寝,也算是得其所愿。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华龙皇家陵寝尽管和清西陵毗连,但并不是真实意义上的皇家陵寝,而是商业性公墓,溥仪骨灰安葬于此大大提高了华龙皇家陵寝的知名度。末代皇帝可以有这样的结局实属可贵,也算是为自己的人生划上了满意的句号。
合肥殡葬惠民新政
合肥市民政局发布消息称,殡葬惠民新政从4月1日起实施已有一月,包括巢湖、庐江等四县一市在内,共有2200多名逝者亲属享受这一政策,累计免费为202.183万元。… 根据记者报道,合肥市民政局发布消息称,殡葬惠民新政从4月1日起实施已有一月,包括巢湖、庐江等四县一市在内,共有2200多名逝者亲属享受这一政策,累计免费为202.183万元。其中,一半以上逝者家属对免费骨灰盒“不买账”,合肥市区这一比例高达八成。据统计,截至4月底,全市共有2286位逝者火化,但接受免费骨灰盒的逝者仅为1029位,占比不到一半。而合肥市区,弃用率近80%。合肥市殡葬管理处处长高光平对此表示:“我们提倡厚养薄葬。”此外,很多逝者家属对生态节地葬式的补助也不感冒。
他表示,除了丧葬费用减免,合肥市殡仪馆还将推出遗体接运预约服务,逝者家属可24小时拨打66190139服务热线。同时,合肥市第17次骨灰撒江活动初定于11月中旬举办,活动报名即日起开始,电话:65134107。
最传统的农村丧葬习俗
跟着年代的开展,许多传统的乡村风俗正在与现代生活渐行渐远,特别对于许多农二代或许农三代来说,一些乡村风俗是那么的生疏,也许当乡村老一辈离去的时分,这些乡村风俗也会随之掩埋。
在乡村,红白两事是乡民最看重的,也是规则和忌讳最多的。在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明中,乡村的丧葬文明一向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乡村丧葬给人的感觉是有点奥秘,并且考究颇多。跟着现在越来越多的年青农民朋友外出干事,对乡村的丧葬风俗概念也越来越含糊,但一向住在乡村的朋友特别是老一辈,对丧葬的风俗还是十分清楚的。那么传统的丧葬风俗包含哪些方面呢?
榜首:停尸
乡村传统丧葬风俗十分考究与世长辞的。在白叟临终时间,须擦拭洁净,穿上寿衣,不然就是“光着身子走了”,寿衣必定要是是传统的式样,哪怕改朝换代、时过境迁,平常再也不穿民族的传统服饰了,比及临死的那一天,也还得要康复本来的装束。因为依照乡村传统的观念,人死之后就要去见远古的老祖宗,假如老祖宗认不出自己的后代,不让他认祖归宗。亲属会感到十分地惋惜和愧疚。白叟在咽下最终一口气前,亲属们要把他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看护他度过生命的最终时间,这叫做”挺丧”。
第二:报丧
当白叟逝世后,亲属就需求报丧了,依照常规则,放些鞭炮就表明报丧,这叫做”报丧炮”,这时分村里就知道白叟逝世的音讯了。当然在不同的乡村,有不同的报丧方法。现在都是电话通知亲朋好友。在乡村人的观念里,报丧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礼仪,更是一种和亲属家人一起分管沉痛的做法。
第三:法事
家人会请来和尚道士为死者做法事,和尚就预备布置灵堂,一般都是灵前安放一张桌子,悬挂白桌衣,桌上摆着供品、香炉、蜡台和长明灯,墙壁上挂满了神仙的画像等。在没有收殓之前,这盏长明灯不管白天晚上都要有人看守,不能让它平息。听说,这盏灯就是死者的魂灵。尸体和棺木都忌讳停放在光天化日之下。听说,怕受所谓”日晶月华”,更怕冲犯上天过往的神灵。因而只要是举办简单的祭奠典礼,就必需求搭灵棚。然后就由道士举办三到四天的法事。
第四:吊唁
村里人和亲朋接到讣告后来吊祭,并慰劳死者家属,死者家属要哭尸于室,对前来吊唁的人跪拜答谢并迎送如礼。一般吊唁者都带着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第五:入殓
当法事做完后,一般就会预备入殓,入殓是指收尸人棺,乡村俗称为”归大屋”。这就意味着死者与世隔绝,与亲人最终一别,所以举办大殓典礼十分盛大。一般是人身后的第三天举办,以等候他生还过来。依照乡村风俗,要在棺底铺上一层谷草,然后在铺一层黄纸,意思是死者的魂灵可以高高地升入天堂。在合上棺材之前还要往棺内放些葬物。乡村的考究是让死者左手执金,右手握银。入殓是最能体现也最需求抒情子女们的孝心的时分,是亲人孝思形式化的最佳场合。所以,家人们都要捶胸顿足声泪俱下。
尸体、殉葬物放妥后,接着要钉棺盖,民间称为”镇钉”。镇钉一般要用七根钉子,俗称”后代钉”,听说这样可以使后代后代兴隆发达。入殓后,雨打棺。不然,以为后代后代会遭清贫。入殓前后,停棺在堂,直至出殡。
第六:下葬
乡村的下葬典礼是十分考究和烦琐的,必定要算好时辰,这是十分重要的。抬棺木的人叫做”八仙”,挖好棺材洞穴叫做”打穴”。在打穴之前还要祭祀开山,孝子要烧香点烛行开山礼,并且在抬棺过程中更是有许多忌讳,在不同的乡村各有不同。乡村风俗以为,人身后的魂灵随时可能从坟墓里跑出来,跟着活人回家。所以下葬的人必须绕墓转三圈,在回家的路上也严禁回头探视。不然看见死者的魂灵在阴间的踪影,对两边都是倒霉的。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节哀的措施。
掩埋之后人们必需求洗手,有的还要用酒来洗。这样是表明往后再也不死人,用来驱除倒霉。接着丧家要谢吹鼓手和客人。之后还要举办辞灵典礼,祭拜死者的灵位。在有的当地辞灵之后,只要是亲属就要在一起吃饭,这叫做”抢遗饭”。
这些乡村传统的风俗习惯都反映了了生者对于死者的寄意和对生命兴隆的美好愿望。虽然在现在乡村开端慢慢实施火葬,但老一辈还是很难接受的。作为年青人需求了解白叟的心意。乡村丧事不仅仅是一个典礼,更是一种撒播至今的乡村文明,不管你信不信,可是需求去尊重当地乡村的风俗。
安徽皖北乡村丧葬风俗
安徽皖北的乡村。 人身后,本家人会让这件事立马传开。买来寿衣给死者穿上,再用被子裹上,然后本家人会把正屋(相当于城市套房的入门客厅)整理一下,把躺着死者的床抬到正屋。
接下来几天本门的人去请风水师算火葬和入土的日子(根本都在身后两三天,夏天的话,第二天火葬都行)。一起村里各族的人连续前来表达关怀,陪死者家人说说话(说话时刻与两家联络的亲疏成正相关,伴随时刻越长两家越亲,外族员往往呆几分钟就走,这段时刻也能够不来)。在这两天儿子要守夜,联络接近的本族员也能够去伴随死者的家人守夜,其实夜里他们是能够在正屋睡的。
到了火葬那一天,火葬车来之前,死者的两个中年族员会用一根木棍抬着一个装有浆水的水桶,然后领着死者所有的家人和联络附近的人去送浆水。送完浆水,死者家人看死者最终一眼,火葬车根本就来了。火葬车把尸体拉走后,死者的床就被抬扔了,联络好的棺材就会被迅速送来,放在死者床地点的方位。大约三个小时左右,火葬车以及伴随的家人就回来了,死者儿子捧着骨灰,围在一圈的爷们赶忙帮助把新的寿被铺在棺材里,然后把寿衣解开放在里边,把骨灰平坦的放进寿衣里,完毕后,世人便把棺材盖抬上,但是不能盖紧,要显露一道缝。然后一群人又拉着死者生前的衣物,被子在路口燃烧。接下来,死者家的门前会摆上一张大桌子和一张大布。了解喜事丧事的那几位大叔,围绕着桌子商议事,然后在一张纸上写下十个抬棺的人(咱们村四个宗族,每族有必要都要出人),再用一张纸记下六个挖坟的人(要求颇高,这六个人的爸爸妈妈都要活着,并且他们有必要年青强健,挖坟是个苦力活),接下来就会有一位大叔去传人了,通知他们第二天的使命。而一起那张大布上则是本族的妇女缝白帽,白衣,缝够本族员穿的。下午,做宴席的师傅们就来了,先做三四桌菜,晚上时请客在那儿帮助的人。
第二天一早,各家人就开端来上寿礼了,死人一般只招待本族员,所以其他三族的人只收他们拿的冥币,不收礼钱,本族的每个家庭要搬一盘炮,一丁或数刀纸钱,还有200块钱的人民币……厨师会先做一桌菜,专门请客挖坟人,让他们吃饱赶忙去挖坟!!!然后那个风水师就来吹嘘逼了,让大家愉快的聊了一个上午……上午再送一次浆水,然后就一群人浩浩汤汤的去送行了,抬棺人把棺材抬到车上拉去,到地头就能看到汗流浃背(苦逼)的挖坟人投来欣喜的目光。 入土后,大家就嗨了!!!都赶忙回到宴席上去吃饭,挖坟的跑得最快,他们那一桌的菜往往吃的最多,小伙子食欲好……
为别人做超度,也将利泽自己
历代祖先、现世父母对我们的恩德极大,现在斯人已逝,我们继承了他们的财富,却很难直接用物质帮助他们,而行持善法并回向才是令他们具有安乐来世的助缘。在汉地,传统上大家都会扫墓祭祖,有些习俗是在扫墓时烧纸钱、供食物来祭奠亡者。
除此之外,作为佛教徒,以佛法的方式来纪念亡者尤为重要,比如行持放生、念经等善法,也可在扫墓时念诵火施仪轨、《无垢忏悔续》、《三十五佛忏悔文》、百字明、金刚萨埵心咒、阿弥陀佛圣号、观音心咒、大悲咒等。此外,不要忘记回向善根给亡者,最好能念诵《普贤行愿品》,时间不允许也要念诵其他回向偈。
总之,大家一定要记得回向善根。《普贤上师言教》中说:“为自己的父母亲友等作法事以及为利益亡者等而作佛事,如果不作回向,他们就不会获益。如果回向给他们,就会获得所向往的收益。”
虽然汉藏两地的纪念方式有所不同,但大家对亡者的思念是相同的。
就藏地的传统而言,条件允许的话,从人死亡那天起四十九日,家中眷属会请一二十位出家人到家里为亡者超度,还会请寺庙专门做法事,以及挂经旗、刻玛尼石等,每天都会做各种形式的佛事;没条件的家庭,也会做一些简单的法事,日后寺庙召开法会时,也会把亡者的名单交过去做超度,或者为他们随喜放生等。
而且,对亡者的超度不限于四十九天,通常在亡者的周年忌日都会做大型佛事(如举办听闻解脱法会等),少则几年,多则十几二十年,甚至终生都为其做功德回向;条件有限的家庭也会定期请出家人为亡者超度,念火施仪轨及《普贤行愿品》等。
历代祖先、现世父母对我们的恩德极大,现在斯人已逝,我们继承了他们的财富,却很难直接用物质帮助他们,而行持善法并回向才是令他们具有安乐来世的助缘。米拉日巴尊者也曾说,行持善法并将功德回向给亡者,是让他们获益的真实途径。
不仅是今天,我们将来也要时刻以行善来延续自己的纪念和感恩。无论怎样我们都应了知,尽量帮助亡者脱离轮回才是对他最大的帮助。
有人曾问我:“超度一次可以把亡人度到极乐世界吗?”这很难一概而论。而超度到底有没有帮助?肯定有。比如我们的亲友死后转生到人道或旁生道,因缘具足的话,超度会减轻他的痛苦,也会成为他解脱的助缘。
有人会想:假如亡者已经到了极乐世界,那再超度岂不是多余?不会的,超度亡者并不是只对亡者有利益而对亡者以外的人没有帮助,你会因此而和他结上缘的。
为亡者超度和行善,除了能帮助到亡者,对生者的帮助也很大。为别人做超度,也将利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