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发改委、公安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全国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方案》。《方案》指出,民政部等九部门决定从2018年6月下旬开始至9月底,在全国范围内联合开展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
殡葬改革,关键在于人们生死观能否改变。人们的生死观,又由社会的价值观决定。所以,殡葬改革能否顺利执行下去,最终能否成功,取决于当前的社会价值观能否改变。
社会价值观导向,由宪法中关于个体的经济基础部分决定。宪法中私有财产继承权的设定,为厚葬现象留下了踏踏实实的“物质基础”。生死为大。现代社会的生产力高度发达,掌握着资源、资本的公权力者或既得利益者,就可以充分发挥着这深厚的“物质基础”能够带来的无上荣耀,毫无顾忌地“让祖上风风光光”。
如果大家上网搜索一下“生死观名言”,很容易发现,历史上能够留下来的警句,多是重生轻死。然而,物质文明的发展,厚葬之风越来越浓,当今,已经从过去的帝王家族,扩展到了民间百姓。本来,厚葬也是应该量力而行的,尴尬的是,活人已经在哀叹“死不起”,这是“富人的死”,已经影响到了“穷人的活”——穷人面临的是“死无葬身之地”。
无地的话,那就不葬吧——“以天地为棺廓,以日月为连壁, 星辰为珠玑,万物为济送,吾葬具岂不备耶?”看庄子多逍遥!
人生只是一个过程,构成生命的物质全部来自自然——它们是大地的精华,汇聚了天空中的灵气。活靠一口气,死了又分离。死后希望厚葬,甚至防腐以求“永生”,那是对自我(或逝去亲人)生命的否定,无不阻碍着生命的循环过程,好比在诅咒着:死了就别回来!可明明,大家厚葬的,大多是人们心目中的楷模或是至亲的亲人。
逝者,是带不走任何东西的,他们,只是完成了物质循环的一段过程。厚葬,特别是那些“滴水不漏”式的厚葬,让本应该顺利进入循环过程下一阶段的物质重构,活生生停了下来,是无限期的——这是生者对死者的“大不敬”。而那些脱离了躯体的在空中飘荡着的幽魂,再也找不到原来那个可以依附的地方,只有日复一日,在夜里发出凄厉的哀鸣。